1999年,美國老人82歲仍堅持搬到中國定居,只因69年前的一句諾言

  • 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 1999年,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太太為了兒時的一句諾言,變賣家中財產,隻身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中國一待就是13年。

    種植果樹、給學校捐款代課、幫醫院培訓、大災來時捐獻愛心……這個可愛又可敬的美國老人把她人生最後的時光都奉獻給了中國。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老人家也選擇了永遠留在中國的土地上。

    那麼,那句舊時的諾言到底是什麼?又是什麼讓她對中國愛得如此深沉?讓我們一起瞭解這位感動了中國的老人——牧琳愛。

    君問歸期未有期

    1992年,聊城市政府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這封信從美國出發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寫信的人是一位75歲的美國老人牧琳愛。

    信中,她請求政府幫忙尋找她惦記了一輩子的同伴周仁傑,言辭懇切地寫道,自己13歲那年離開中國的時候,曾給過對方一個許諾。

    “我永遠不會忘記你,請相信我,我一定會回中國找你!”

    半個多世紀過去後,她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如今時過境遷,老人唯一記得的就是當年是在聊城跟周仁傑一同長大,為了尋找故人,她求助於政府。

    聊城市政府的工作人員很意外,在建國前還有這樣一段跨越國籍的友誼,為了幫助老人尋友,他們翻遍了聊城的戶籍記錄,終於找到了周仁傑老人的資料。

    很快牧琳愛收到了來自中國的信件,令人遺憾的是,周仁傑老人已經過世,得知好友身故的牧琳愛難過地流下了淚水。

    好在周仁傑留下的兒女還在聊城生活,他們如今過的幸福祥和,牧琳愛也感到了一絲慰藉。

    回想當年跟周仁傑一起度過的童年,那是籠罩在暮色中的苦難歲月里,唯一一抹亮色。

    牧琳愛身在美國,但其實是在中國出生和長大的,她的父親牧鴻恩1904年遠渡重洋前往中國時,在客輪上邂逅了美國女孩瑪莎。

    在汪洋中的客輪就像一個孤島,幾個月的海上漂泊,兩個年輕人相依為伴,他們相愛了,在抵達中國後,他們很快結為了夫妻。

    牧鴻恩帶著妻子到北戴河定居下來,他開始履行到中國的傳教使命,隨著孩子們的降生,家裡經常充滿歡聲笑語。

    1917年8月,家裡最小的女兒出生,她就是牧琳愛。

    還在襁褓里的她就和父母一起搬家去了山東聊城,牧鴻恩要負責在那裡建一座新的教堂方便傳教。

    聊城成了牧琳愛認識世界的第一站,她的記憶中父親總是站在高高的教堂前,接待跟自家人外表迥異的當地教眾,黃皮膚的周邊孩童也很快接納了這個洋娃娃。

    周仁傑跟牧琳愛算是青梅竹馬,他生活在聊城當地的劉廟村,跟牧琳愛年齡相仿,小的時候他總是跑去教堂找這個漂亮的白人小姑娘玩。

    圖源網絡

    兒時的時光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明媚的存在,沒有比較沒有煩惱,牧琳愛和周仁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那時候的中國被苦難和動蕩裹挾,牧琳愛親眼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吃不飽飯,也沒有衣服穿,更可怕的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戰爭的到來讓她恐懼不已。

    跟著傳教士父親去周圍的村莊勸誡開導他人,一路上民不聊生的見聞讓她心痛不已,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只能幫助極少數的人。

    被戰爭波及終日槍炮聲不斷,每天擔驚受怕的牧琳愛看不到希望,但從小到大她被周圍的鄉親幫助良多,她開始思索要怎樣才能反哺鄉親們,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轉眼到了1930年,牧琳愛長到了13歲,她父親的傳教任務也完成了。但迫於當時的形勢開始嚴峻,他們只能開始收拾行李,要搬回美國定居了。

    一想到要跟從小一起玩大的伙伴分離,牧琳愛一百二十個不樂意,哭哭啼啼地拉著伙伴們的手,不願意回美國。

    周仁傑比牧琳愛稍長,也算是她的大哥了,為了這個妹妹的安全,他也勸牧琳愛趕緊離開中國。

    年少的牧琳愛就在滿眼的淚花中惜別了兒時的過往,雖然約定好了一定還會回來,但牧琳愛也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見到大家。

    登上客船,牧琳愛鬱郁寡歡食不下咽,牧鴻恩見女兒肉眼可見的消瘦了,拿出了一張寶貴的照片,這張照片緩解了牧琳愛的“思鄉之情”。

    那時候作為傳教士的牧鴻恩從美國來的時候帶來了不少“洋玩意”,從望遠鏡到相機,都是當地村民見都沒見過的好東西。

    1918年的一天,牧鴻恩准備幫女兒拍照留念,正巧牧琳愛被抱到周仁傑家玩,牧鴻恩一時興起,給周仁傑和他的母親拍了一張合照。

    這張照片洗出來後,被牧洪恩一直珍藏,如今傳到了牧琳愛手裡,誰也沒想到這一放就是一輩子,多年後再拿出來時已經物是人非。

    回到加利福尼亞後,牧琳愛還是始終惦記著中國的朋友,但在美式教育的影響下,也慢慢成長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24歲的時候,牧琳愛通過了田納西州範德比爾大學護理學碩士的考核,隨後又花了三年時間拿到了博士學位。

    牧琳愛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在科羅拉多州的兒童醫院工作。

    在中國的那段回憶被她珍藏在記憶深處,工作中她扎扎實實地打磨技術,想著未來哪一天可以用醫術幫助到遠在中國的朋友。

    跟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埃德溫相遇後,他們很快墜入愛河,1941年完婚後,牧琳愛兼顧起了家庭和事業。她養大了4個孩子,也從實習護士成長為醫院的院長。

    在多年的相處中,牧琳愛曾幾次跟丈夫埃德溫提及想去中國探親訪友,但埃德溫卻幾次否定了牧琳愛的想法。

    彼時中國正在經歷慘烈的戰爭,炮火連天安全無法保證,孩子們也小需要照顧,牧琳愛只能按住自己糾結的內心,一直等到1977年。

    那時的牧琳愛60歲了,迎來了退休,正巧中美關係緩和建交,退休的生活多是閑暇,孩子們也長大了,牧琳愛又一次提及想回中國看看。

    可在美國待了一輩子的埃德溫還是不願意,他無法理解妻子為什麼這麼執著,他又一次拒絕了妻子的要求。

    君問歸期未有期,牧琳愛始終在思鄉中煎熬,她也時時關註著中國的發展,祈禱能早一些回到自己心中日思夜想的故鄉。

    不遠萬里歸心似箭

    在收到聊城市政府的回信後,牧琳愛翻出那張珍藏了半個世紀的舊照片,兒時的玩伴已經不在,她想見見他的家人,履行她當日的諾言。

    當天晚上,牧琳愛帶著信件,又一次跟埃德溫提及要回中國看看。

    這一次埃德溫看著妻子為照片中的兒時伙伴流淚,他陷入了沉思,握著牧琳愛的手點頭同意了她的請求。

    其實這些年,深愛牧琳愛的埃德溫一直也在關註著中國,他驚訝於中國人民能用短短幾十年就把國家建設得如此強大,好奇心驅使著他也想去看一看。

    這一次搭乘著飛機,不過十幾個小時,1992年11月牧琳愛終於又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老人沒有任何的耽擱,馬不停蹄的就直奔聊城。

    在去之前老人特意找聊城市政府溝通,提前聯繫了周仁傑的家人,周仁傑的女兒周保玲很是詫異,自己父親的兒時玩伴竟然還記得他。

    翻譯陪同兩位老人一起到了周保玲家,看著周家女兒特意準備的一桌子山東菜,老人的眼淚頓時下來了,這就是她記掛心頭思念已久的鄉愁。

    在周仁傑的遺照前,牧琳愛依照中國的習俗為曾經的摯友點上香燭,告慰他在天之靈,也完成了當年的承諾。

    一家人圍坐餐桌旁,這頓團圓飯牧琳愛等了太久太久,她拿出懷裡周仁傑的照片遞給周保玲。

    “這是你父親兒時的照片,他是我的哥哥,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周保玲很是詫異,她從來沒見過奶奶年輕時候和父親童年的照片,這張照片足以說明當年兩家人有多親。

    周保玲特意找到照相館,翻拍了很多張照片,寄給每一個周仁傑的子孫。

    在周保玲的陪伴下,牧琳愛帶著埃德溫去了聊城很多地方,那是她兒時的記憶,戰火帶走了舊面貌,新中國讓聊城煥發新活力。

    看著生機勃勃的城市,牧琳愛贊嘆不已,她見過那個滿目瘡痍的舊社會,如今這裡山美水美人更美。

    讓牧琳愛欣喜的是,聊城政府特意為她尋訪了當年住在教堂附近的人家,竟然找到了幾個還在世的老人,他們正是牧琳愛的兒時同伴。

    這一次老人幾乎是涕淚縱橫,再一次見到他們,聽他們說起這些年的過往,牧琳愛感覺自己真正回到了故鄉,她也確信了自己的根始終還在這裡。

    在聊城存根訪友結束後,牧琳愛特意帶著埃德溫去了北京、三峽、西藏、海南、桂林等地,寄情山水間,兩位老人都看到了祖國的巨大變化。

    短短一周後,牧琳愛帶著不舍飛回了美國,她給兒孫們帶了很多中國的伴手禮,也分享了在中國的見聞。

    所有人都以為她回過中國就不再惦記了,但牧琳愛卻沒事就翻出在中國拍下的照片,她的內心始終還在憧憬,這一次她想在中國定居。

    “中國,我回來了!”

    1998年8月,相濡以沫半個世紀的丈夫埃德溫去世了,此時的牧琳愛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子女都已經另立門戶,白髮蒼蒼的她覺得自己終於有機會任性了。

    1999年10月,她提筆給聊城市政府又一次寫下了信件,她希望能搬到中國定居,不是來享清福,而是去最苦的山村用自己的雙手,實實在在為家鄉父老做些事情。

    聊城市政府感動於老人對中國的深深眷顧,馬上回信,表明會好好地給她安排在中國的生活。

    1999年11月,牧琳愛把美國的別墅、40畝的山林,以及手上所有的資產都做了變現,告別了子女後,隻身來到了中國。

    已是白髮蒼蒼的她,難掩自己激動的心情,她終於了卻了自己多年來的心愿:“中國,我回來了!”

    再一次來到中國,牧琳愛就沒打算再回美國了,由於牧琳愛很喜歡山東農村的生活,她被安置在周仁傑的老家劉廟村。

    聊城市政府考慮到她已經82歲高齡,特意給她安排了一套溫馨的小院落,水電空調等設施都安排齊全,讓老人的生活很是便利。

    由於牧琳愛已經忘記中文,政府還特意給她配了一個翻譯,這一切都是村裡撥款免費提供給老人的。

    牧琳愛聽說後可不答應,她對政府給予的關照很感激,但她堅持無功不受祿,她帶著翻譯去銀行取了錢,然後送到了村委會,把經費補齊。

    至此牧琳愛在中國農村扎根了,她學著跟中國老太太一起跳舞健身,每次要出去買菜她還會騎上小三輪,要扎上頭巾誰能認得出這是個美國老太。

    生活上安頓好了後,牧琳愛就把心思都放在了慈善事業上,彼時的劉廟村準備打造梨棗基地,但光靠村委會的資金確實有些捉襟見肘。

    牧琳愛知道了二話不說直接拿出來30萬給集體,這邊種著果樹,牧琳愛又托美國的朋友寄來高產的農作物種子和一些全新種植技術的書籍,幫助大伙早日致富。

    村裡的劉廟村小學條件落後,心系教育的牧琳愛又主動購置了電腦、書籍等物,讓孩子們念書的環境更好。

    她本人還申請當學校的免費外教,帶著孩子們過“洋節”,讓他們體驗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孩子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高了。

    牧琳愛希望能把畢生所學都反哺給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在教孩子的時候,她也不介意幫助當地的英語老師提高教學水平。

    感恩她的付出這所學校也被更名為中美友誼小學,牧琳愛成為學校的名譽校長,這些年學校的名字幾經更改,但中美友誼小學的牌子從沒摘下。

    除了教授英文,她還會去聊城國際和平醫院交流,跟醫護分享在美國的醫療經驗,大家都很是受用,2000年她被聘為這所醫院的名譽院長。

    從2001年起,聊城女孩王玉青一畢業就成為牧琳愛的專職翻譯,也負責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

    日常相處中老人生活朴素,對她也很好,平時做得最多的就是鋪橋修路的慈善,村裡老人捨不得做白內障手術,牧琳愛都掏腰包幫她們付過手術費。

    牧琳愛的小院從來不關大門,孩子們特別喜歡找這個奶奶玩,聽她講外國的故事,老人們也喜歡找她嘮嗑,給她唱唱中國的戲曲。

    除了關心生活的農村,牧琳愛時時刻刻都關註著中國各地的新聞。

    從非典到汶川地震,但凡國內出現大災大難,牧琳愛都跟災區人民感同身受,她會催著王玉青幫她翻譯災區的實施情況,然後找渠道給災區捐款。

    2007年,大愛無疆的牧琳愛入選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名單,這位美國來的老人實實在在的為中國人做了很多好事。

    如今的牧琳愛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拿到中國綠卡,她就能長期住在中國,不用在中美兩國間為了簽證跑來跑去。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於外國人的移民申請管控極為嚴格,條件也要求頗高,“中國綠卡”被稱為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

    2009年7月24日,牧琳愛因為對中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山東首位“特殊人才”,獲得了夢寐以求的“中國永久居留資格”。

    這是她畢生的期望終於成為現實,老人拿到綠卡的時候很是激動,緊緊握著王玉青的手,激動得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心情。

    十多年的相處,王玉青已經把牧琳愛當成了自家長輩,中間也有人高薪挖她,她都沒有走。

    後來結了婚了,她還把丈夫也帶來了聊城工作,一起陪著老人在中國圓夢。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這位“中國女兒”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一切來得很是突然。

    老人覺得心臟不舒服被送進醫院,還沒兩天,就死於冠心病導致的多臟器功能衰竭,終年96歲。

    王玉青守著老人的病床遲遲不敢相信斯人已逝,她哽咽著通知了老人的子女,讓他們來中國參加老人的葬禮。

    2013年5月2日,聊城市殯儀館內舉辦了牧琳愛老人的遺體告別儀式,儀式上王玉青對老人的子女說出了老人的遺願:

    “牧琳愛老人生前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她希望自己的遺體能給中國的醫療事業做出最後的貢獻……”

    短暫的訝異後,老人的子女接受了母親最後的選擇,此時他們才明白了母親對中國深沉的愛。

    人生的前13年在這裡享受了快樂的童年,人生的後13年她為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一切,老人走的突然卻也無憾了。

    在中國的這些年,牧琳愛為聊城捐款捐物超過35萬,還不包括她在天災人禍時給各地的捐款。

    她去世的時候,當天的《新聞聯播》也播報了老人的事跡,她為中國的付出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

    生於斯,長於斯,埋於斯,牧琳愛老人用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夢見證了現代中國的騰飛崛起。

    令人欣慰的是她所愛的中國依然有人記得她,感謝這位國際友人的無私付出,如她所願,中國如今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對於牧琳愛老人的故事,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