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曾領導美聯儲應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金融界10月10日消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獲得這一獎項,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據悉,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642萬人民幣)的獎金。

  諾貝爾獎委員會稱,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顯著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所發揮作用的理解。他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為什麼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寫道:“現代銀行業研究闡明瞭我們為什麼要有銀行,如何使銀行在危機中不那麼脆弱,以及銀行倒閉如何加劇金融危機。這項研究的基礎是由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在1980年代初奠定的。他們的分析對於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使經濟得以運轉,儲蓄必須用於投資。然而,這裡存在一個衝突:儲戶希望在出現意外支出時可以立即提取資金,而企業和貸款人需要知道他們不會被迫過早償還貸款。在他們的理論中,戴蒙德和迪布維格展示了銀行如何為這一問題提供最優解決方案。通過充當接受許多儲戶存款的中介機構,銀行可以允許儲戶在他們願意的時候提取現金,同時也向借款人提供長期貸款。

  不僅如此,他們的分析還闡述了,同時經營這兩項業務如何使銀行容易受到有關它們自身即將倒閉的謠言的影響。如果大量儲戶同時跑到銀行取錢,謠言可能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擠兌發生,銀行倒閉。這些危險的情景可以通過政府提供存款保險和充當銀行的最後貸款人來防止。

  戴蒙德演示了銀行如何發揮另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作為許多儲戶和借款人之間的中介,銀行更適合評估借款人的信用度,並確保貸款被用於良好的投資。

  本·伯南克分析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這是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此外,他還指出了銀行擠兌是如何成為危機變得如此嚴重和持久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當銀行倒閉時,有關借款人的寶貴信息就丟失了,並且無法迅速恢復。社會將儲蓄用於生產性投資的能力因此被嚴重削弱。”

  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Tore Ellingsen表示: “獲獎者的見解提高了我們避免嚴重金融危機和昂貴救助的能力。”

  據諾貝爾獎官網,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設立了紀念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經濟學獎。該獎項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在瑞典中央銀行成立300周年時收到的一筆捐款而設立的。

  官網顯示,諾貝爾經濟學獎自1969年至2021年期間共頒發了53次,有89名獲獎者。儘管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諾貝爾獎,但自設立以來,一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按照與1901年以來的諾貝爾獎相同準則頒發。

  值得一提的是,伯南克曾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

  2006年,執掌美聯儲長達19年的傳奇人物格林斯潘卸任,伯南克被任命為美聯儲主席。由此,伯南克曾領導美聯儲應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

  在學術研究上,伯南克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對1929年大蕭條的經濟史研究,二是對“金融加速器”的理論探討。

  伯南克最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就是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而且在他於斯坦福大學任教期間,美國又經歷了大滯脹時代。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用了嚴厲的貨幣政策,才使美國經濟避免被通脹吞噬。這也進一步促使伯南克持續研究大蕭條和貨幣政策。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大蕭條的解釋一直被視為“聖杯”。在伯南克之前,已經有很多著名學者對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例如,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大蕭條的產生源於有效需求不足,而貨幣主義者則認為,大蕭條源於貨幣供應量的崩潰。伯南克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以上這些觀點的綜合。與貨幣主義者的觀點類似,伯南克認為大蕭條的發生確實是源於流動性緊縮,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卻是當時存在的金本位制度。正是金本位制度的固有缺陷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黃金盈餘國對黃金流入進行沖銷,從而引發了貨幣收緊。而這種貨幣的緊縮又通過金本位制度傳導到了全世界。伯南克在書中援引了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說明瞭越早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從大蕭條中複蘇越快,從而反證了金本位制度的存在乃是大蕭條的根源。當然,除了需求方的因素外,伯南克也討論了供給因素的影響。他著重分析了工資剛性的重要性。他認為,由於民眾對政府的巨大壓力,政府不得不通過行政政策維持一個較高的名義工資,而這顯然會造成更多失業,讓大蕭條持續更久。

  伯南克寫了一系列關於大蕭條的文章,後來結集成書,就是《伯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複蘇》,圍繞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和傳導機制進行分析,是經濟學界研究大蕭條的重要著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