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建交前,泰國仿效古代送“質子”辦法,送了兩個孩子來中國

自古以來,中泰兩國之間都有著友好往來的歷史。

但是進入近代以來,受國際環境的影響,中泰兩國之間的關係一度陷入了緊張局面。

泰國政府意識到,一味地反共反華並不是正確的抉擇。

於是,在中泰建交之前,泰國政府曾效仿古代“和親”的方式,送了兩個孩子來中國。

泰國兩兄妹在中國的生活

在我國古代,為了加強兩國之間的關係,往往採用“和親”的方法。

在泰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做慈悲娘娘的公主,長得十分秀美。慈悲娘娘嫁給了泰國大城王朝的國王為妻,作為中泰兩國友好交流的見證。

泰國首席顧問乃訕通過翻閱史書瞭解到中國人非常重視“和親”,於是希望效仿古代“和親”的辦法,緩解與中國人民之間的關係。

1956年8月19日,在泰國總理鑾披汶的批准下,乃訕將自己的一對兒女秘密地送到了中國首都北京。

這兩個孩子中,大一點的是個男孩子,名叫常懷,當時正好12歲。

小一點的孩子是個女孩,名叫常媛,年僅8歲。

對於這兩位泰國小孩的到來,中國給予了高度重視。

周總理派人裝修了他們的新居,並且在他們兩兄妹的住所,有專人照顧他們,而且照顧他們的管理員、警衛等人都會講泰語。

當時接機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林莎南的男子,他便是以後數年來照顧這兩位泰國小孩的人。

可是,剛來中國的常懷、常媛兩兄妹卻非常不適應中國的居住環境,吵嚷著要回泰國。

他們對中國充滿了抵觸情緒,於是調皮的兩兄妹還常常搗亂。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讓這兩兄妹改變了想法,逐漸適應在中國的生活。

這個人便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而周總理對常懷和常媛兩兄妹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次,林莎南帶領常懷和常媛兩兄妹去了周總理的家宴。

在去家宴之前,兩兄妹都有點害怕,他們害怕周總理聽說他們的惡作劇之後會生氣、發怒。

然而,與他們想象之中不同,周總理並沒有向他們發火。

令他們兩兄妹印象深刻的是,周總理與其他人不同,他並沒有將他們當作小孩子,而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平等的大人去看待。

在周總理的私人客廳,常懷、常媛兩兄妹用泰國的禮儀向周總理致謝。

令兩兄妹沒想到的是,周總理也以同樣的禮儀向他們回敬。

一個國家的領導者,竟然向兩位年齡尚小的外國小孩予以回敬,充分表達了對他們的尊重,這是難能可貴的。

更重要的是,周總理是中國第一個這樣做的人。

當周總理問兩兄妹喜不喜歡中國的時候,常媛直言她不喜歡,並向周總理表示她感到非常乏味。

聽到這裡,周總理笑了笑,對他們的感受表示了理解。

他告訴常懷和常媛兩兄妹,他在日本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感受。

當時他的年齡還要比常懷和常媛兩兄妹要大,因為語言不通等原因,他也感到非常乏味。

於是,周總理鼓勵常懷和常媛兩兄妹,希望他們可以努力學習中文,將來成為中泰兩國友好交流的大使。

周總理的一番話讓兩兄妹逐漸找回了自如和安全感,之後他們便一直努力地學習中文。

同時,對於他們的母語——泰語,周總理也告誡他們不要忘記。

周總理對他們兩兄妹說,在家裡要求他們只說泰國話,決不能忘記自己本國的語言。

可見,在常懷和常媛兩兄妹的培養上,周總理可謂是傾註了不少心血。

對於這位周伯伯,常懷和常媛兩兄妹都很喜歡他。

為了能讓周伯伯更喜歡他們,他們在學習中文上也就更加用功了,中文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然而由於周總理日理萬機,工作繁忙,加之他常常要出國進行訪問,所以後來就把常懷和常媛兩兄妹托付給外交家廖承志,讓他來照看這兩兄妹。

從此之後,廖承志便成為了常懷和常媛這兩兄妹的中國爸爸。

在中國學習的這段時間,兩兄妹瞭解了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日常,而進入廖承志一家,這兩兄妹也就進入到了中國精英的內部世界。

在中國上學的日子,常懷和常媛兄妹兩還是比較自如的。

他們在北京第一中學讀書,來回都有校車接送。

就這樣,常懷和常媛兩兄妹在周總理以及廖承志等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庇護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然而好景不長,在1958年9月的一個晚上,也就是常懷他們兩兄妹在中國第三學年的開始,廖爸爸來到他們身邊,神色莊重地告訴了他們一些有關他們兩兄妹的親生父親乃訕的事情。

廖承志告知面前的兩個孩子,他們的國家發生了政變,鑾披汶政府被推翻了,他們的父親乃訕也因為“親華”被捕。

與此同時,很多同情他父親觀點的政治家以及知識分子都被逮捕了。

聽到這兒,兩兄妹都非常震驚。

震驚之餘,便是害怕,他們對自己父親和國家的不幸遭遇十分悲痛,兩兄妹都非常傷心,神色哽咽。

看到常懷和常媛兩兄妹神色悲傷,廖承志的內心也十分不是滋味。

他向這兩兄妹安慰道,“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我們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保護你們,讓你們在中國安定生活、學習、成長!”

二、中泰兩國的友好使者

其實,乃訕當初將自己的一對兒女送到中國,便想著在短時間內促成中泰建交,到時候他的一雙兒女便可返回泰國。

但是,他並未能如願,很大程度上便是他低估了地區局勢和國際局勢對中泰兩國建交的影響力。

乃訕被捕入獄後,一蹲就蹲了七年。

獄中的日子並不好受,他整個人也變得十分苦悶。

在獄中,他常常會想起自己的孩子,想知道身處異國他鄉的他們還好嗎?

然而,他常常收到中方通過特殊渠道給他通報兒女平安的消息,這也便成了他苦難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乃訕出獄後,還來中國探望過兒子常懷和女兒常媛。

1966年,由於受到在北京的泰僑激進分子的猛烈攻擊,常懷被驅逐出境趕回了中國。

距離常懷回國,他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十年之久。

常媛也受到了在北京的泰僑激進分子的攻擊,她被迫在北京電臺用泰語宣佈與父親及全家斷絕關係。

常媛雖然仍繼續在中國生活,但這段時間里她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衝擊。

幸運的是,常媛認識了一位名叫戴維·霍恩的英國留學生。

戴維的父親是位整形外科醫生,他十歲的時候來的北京,在北京已經待了數十年了。

戴維的中文說得十分流利,他經常和常媛一起聊天,兩人一來二去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之後,兩人時常往來,感情也迅速升溫,發展成為了戀人的關係。

到了1969年的春天,戴維便計劃和全家一起回國。

常媛聽到戴維要回國的消息,便決心和戴維一同去。

於是,常媛便和戴維一同去了英國,到英國一周之後,他們兩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因此,在中國生活了13年的常媛也離開了中國,跟隨她的外籍丈夫去了英國。

受國際局勢以及地區局勢的影響,美國對新中國一直奉行孤立、封鎖政策,對這個新政權持敵對狀態。

除此之外,美國還一直聯合其他國家敵對中國。

所以說,在新中國剛成立的那數十年中,中國的國際關係也並沒有得到一個長足的發展。

直到1969年7月,美國對亞洲又有了新的政策,美國總統尼克鬆宣佈“關島主義”這一政策。

所謂“關島主義”,就是美國總統尼克鬆在關島提出美國收縮戰線、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

“關島主義”的提出,便是美國霸權地位衰落的特征和表現。

通過美國宣佈的這個政策,泰國高層敏銳地察覺到,美國要從越南撤退了。

如果美國從越南撤退,那麼泰國將會失去一個非常重要的靠山。

而這個時候,在中南半島上,共產主義運動興起。

彼時,這些四處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將成為泰國獨裁政府的最大敵人。

因此,出於長遠考慮,泰國高層認為非常有必要同中國聯繫,尋求建交。

於是為了同中國尋求聯繫,在1970年至1971年之間,泰國政府一直在努力。

泰國政府尋求第三方的力量,頻繁通過法國、瑞典、南斯拉夫等第三方接觸中國,謀求與中國取得聯繫。

直至1971年1月13日,泰國官方首次公開表示與中國建交的願望。

當時被任命為泰國外長的塔納·哥曼公開發表了講話,他表示泰國想要同中國建立起密切聯繫。

這段講話最終經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表。

而就在這一時期,美國開始與中國聯繫,緩和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出獄後的乃訕恢復了政治生涯,他看到中泰建交的時間成熟,於是就讓女兒常媛來中國接洽。

周總理決定在北京組織一場“亞洲乒乓球賽”,屆時也請泰國前來參賽。

同時,乃訕已經說服泰國政府第三號人物、貿易部部長巴實一同前往北京。

當時的泰國總理已經秘密同意了此次訪問,在常懷的堅持下,泰國陸軍總司令把同意此行的話寫了下來。

於是,泰國政府第三號人物巴實以及他的顧問常懷和常媛來到了中國,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熱情接待。

這次訪問事關重大,因為這是15年來泰國高級官員第一次訪問中國。

常懷和常媛又一次來到了他們熟悉的北京,見到了他們敬愛的周伯伯。

周總理看到他們也十分開心,周總理表示看到他的兩個孩子能如此自如地執行這樣重大的任務,他感到很欣慰。

常懷和常媛也作為中泰兩國之間交流的友好使者,對於中泰兩國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這之後,便打開了中泰兩國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此後的幾年,泰國外交部一直在說服泰國安全部門,促使其同意與中國建交的相關事宜。

與此同時,泰國外交部的高級官員仍十分活躍。

他們至少有23次來到中國,同中國外交部一同商討中泰建交的相關細節以及建交後的有關政策。

經過中泰雙方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75年7月1日,中泰兩國正式建交。

在首都北京,周總理和泰國克裡·巴莫總理共同簽署中泰建交聯合公報,開創了兩國邦交的新紀元。

至此,中泰兩國關係正常化,兩國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頻繁。

2015年,中泰兩國建交40周年,泰國首任駐華大使德·汶納就發表了無限感慨。

他回憶道,早在50年代後期,泰國就有一些政治家認為泰國應該改變與中國的關係,尋求兩國之間的建交。

此外,德·汶納還對泰國領導人進行告誡,他認為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十分需要泰國,中泰兩國都積極地謀求建交,加強兩國之間的聯繫。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全球格局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社會也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而此時的泰國領導人更應該反省,泰國是否還在中國的視線中?

三、常家兩兄妹現狀

當然,除國家層面的關係外,中泰兩國也有私人之間的情感。

說起與中國的情感,那就不得不提泰國的常懷和常媛兩兄妹了。

他們兩人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早已與中國有了深厚的感情。

常懷在中國生活了十年之後回國,現在是泰國的上議員。

相較於常媛,有關常懷的新聞則比較少。

常媛離開中國之後,嫁給了一位英國人,目前她長年居住在巴黎。

即使她身居國外,她仍然也沒有忘記周總理一家和廖承志一家對她的養育與關懷。

1976年,周總理因病在北京逝世,聽到這一消息的常媛非常難過。

到了1978年,他帶著年僅兩歲的孩子常念周來到北京看望鄧穎超。

她給孩子取名“念周”,就是為了懷念周總理,感恩周總理對她的幫助。

在一組照片中,鄧穎超抱著懷中的小男孩常念周,親吻著這個孩子。

除了常念周之外,常媛還有一個兒子,她給這個兒子取名為“常念廖”,以此來懷念撫養她的廖承志先生。

常媛曾和兒子常念周以及兩個小孫子一同參加中國的一檔訪談節目《記憶》。

在這個節目中,常媛用中文講述了她曾經在中國的往事,她還表示自己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

除此之外,新華社還曾來到常媛在泰國的家中來採訪常媛女士。

常媛家屋內的陳設為中式風格,牆上還掛著周總理的照片。

作為中泰友好使者,她向新華社記者表示,在她的生命歷程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周總理。

她與周總理生活的時間比她和父親乃訕生活的時間還要長,周總理對她的影響比她父親對她的影響還要深。

如今,常媛已經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她仍活躍在推動中泰發展的第一線。

她經常造訪中國,有時是因為公事,也有很多時候是因為私事。

他的兒子常念周繼承了她的衣缽,也致力於中泰兩國關係的發展。

常念周從小在中國學習生活,與中國社會有著不解之緣。

成年後,他進行跨境貿易,推進中泰雙方的交流。

同時,為了回饋中國社會,常念周還致力於扶貧事業,幫助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因此,受到過他幫助的中國人數不勝數,他們都很感激常念周。

如今,常念周也是泰國最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在有關中國問題方面他有著深刻的見地。

他幾乎每周都去中國,也差不多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

同樣,對於他的孩子,常念周也在培養他們的中國情結。

每年,常念周都會帶著常恩周和常頌周這兩個孩子去中國,並待上一段時間。

同樣,“恩周”和“頌周”這個名字也是為了懷念周總理,表示自己一家人不會忘記周總理的恩情,要將這份中泰情誼代代相傳。

在家中,奶奶常媛、父親常念周也會教這兩個孩子學習中文。

在日常生活中,這兩個小孩也常常用中文進行交流。

他們不僅對於中國的語言文字有所瞭解,同時也對中國的文化有所涉獵。

至此,從常媛的父親乃訕開始,他們家已經與中國的漫長友誼已經持續了四代人。

參考文獻:

《周恩來和泰國“兒童人質”的故事》 ;《黨史信息報》鏡周刊第647期 ;2004年11月

《紅牆內的泰國公主》 ;《花季荊棘 文彙報“新書摘”選萃》 ;2002年12月

《中泰關係中的“人質外交”事件》 ;《老年生活報》 ;2009年2月

《慶祝中泰建交45周年音樂會在曼谷舉行》 ;《人民網》 ;2020年12月

《中泰建交迎來40周年 講述兩國關係建立歷程》 ;《新華網》 ;2015年7月

《一個泰國家族的綿綿中國情》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

Leave a Reply